24小时咨询热线:18907068327
井冈民俗文化呼唤继承与创新
 来源: 作者:   日期:2011/7/9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井冈民俗文化呼唤继承与创新

何小文

 

     近年来,井冈山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广大民众翘首以盼传统文化回归的有利时机,通过实施旅游文化系统工程,增大了民俗文化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如果我们能立足“和谐”内涵,将继承民俗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继而加以创新和发展,无疑将使我们井冈山旅游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独具魁力。

井冈民俗文化溯源

     井冈民俗文化根植于客家文化。据考证,最早迁居井冈山的是雷、蓝、黄姓的客家人。客家人原本是中原士族,自秦汉以来,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他们先后分五批举家南迁到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边陲地带的广大山区。他们既保留固有的古汉语言和生活习俗,又与当地的畲族、苗族、瑶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和语言文化上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汉民族中一支以客家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客家民系,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客家人。明末清初,战乱再起,同时更由于客家人口急剧膨胀,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已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于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又迁往内地山区,其中一部分聚集在湘东与赣西边界的井冈山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井冈客家人。

     客家人来到井冈山区后,富庶的平地已大部分被先来的土藉人占据,他们只好在人迹罕至、山高林密的地方开荒种地,建立家园。即便如此,他们还会遭受土藉人的压迫和欺凌。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从而培育了井冈客家人的坚忍性格和敢于抗争、善于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成就了他们嫉恶如仇、打抱不平的侠士风范。加之他们的祖先是中原士族的原因,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尊师重教、崇文尚武,就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井冈客家文化开始衍生。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这个改变了中国革命命运的伟大转折中,一批批革命先驱,把代表中国革命利益的先进文化移植到了井冈山,从而使井冈客家文化兼容并收,发展成了以客家文化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为支撑,集各个地方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井冈民俗文化。

     在那个时期,如果说袁、王及其绿林队伍是用火辣辣的行动诠释井冈民俗文化中的某一特性的话,那么工农红军则以戏文这种优雅的行为艺术将井冈民俗文化张扬得淋漓尽致。据彭儒回忆,1928年4月,在庆祝“朱毛”会师和红四军成立大会上演出的文艺节目中,贺子珍、曾志、彭儒、伍若兰等红军宣传队员跳的葡萄仙子舞,演唱的《送郎当红军》、《十劝妹》等歌曲就是从客家民调演变过来的。

     毛泽东对客家文化及客家人均非常重视。在井冈山时期,他对客家人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并于1928年11月将情况向党中央作了汇报。

     解放后,井冈山的文艺团体创作并演出的一些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丰富的歌曲,如《请茶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八角楼的灯光》、《绣军鞋》,甚至去年热播中的《井冈山》电视剧插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都深深打上了井冈民俗文化的烙印。

继承民俗文化重在“和谐”内涵

     近几年来,井冈山在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中频频动作:在茨坪旧居旧址、龙潭景区、井冈山新城区、下七乡民俗村等地或举办客家风情展,或举行客家民俗歌舞表演,或通过情景再现工程的实施,或通过原生态式的山歌对唱等多种方式将井冈民俗文化推向旅游市场,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

     笔者在查找资料时,偶然看到前几年有一位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游客在“客家风情展”的留言簿中写过这么一段话:我来井冈山这么多天了,一直在找这种地方,现在终于找到了,我很想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这个富有地方民情的展览以及歌舞表演让我如愿以偿,非常好!

     去年10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井冈山考察期间来到整修一新的茨坪毛泽东旧居瞻仰。叮叮噹噹,铁匠们正赶制杀敌利器,老百姓忙着编织拥军草鞋,红军战士唱着嘹亮的歌……看着按历史复员的场景,李长春开心地说:“这样的布置,场景漂亮多了,也生动多了。”

     前年井冈山成功引进投资8000万元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也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们很高兴能通过这场演出了解当年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些战斗历程和民俗风情。

     针对这种传统民俗复苏的现象,曾任井冈山方志办主任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李春祥同志认为,在井冈山传统民俗中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文化宝藏,是我们井冈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井冈山历史厚重,民风民俗在民间可谓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尊崇的都是亲善为道,平等和睦、勤俭谦恭、敬老爱幼,父恭子孝、家庭美满的和谐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一段时间来,人们在发扬井冈山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存在不少误读。如一些地方仍在沿袭“慎终追远”的陋习,丧葬礼仪到了繁文缛节的地步,而对修建坟墓更是不敢马虎,往往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择宝地,导致“轻养厚葬”及封建迷信之风盛行。曾销声匿迹多年的拆字、算命、跳神、占卜,甚至请菩萨、拜观音等封建糟粕又沉渣泛起。与其说这些人是在传承民俗文化,不如说他们是在媚俗、在恶搞。

     李春祥老师感慨地说:现代经济发展为我们发扬民俗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资基础,但对它们传承要以科学为依据,尤以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准,以我们井冈民俗文化中良好的民俗民风为准。

继承民俗文化贵在创新方式

     当前,仍有少部分游客认为井冈山“民俗文化氛围不浓厚”,井冈山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不多”。

     对此,笔者也深有感触。从井冈山历史沿革来看,民俗文化在各个时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力:经过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兴盛到井冈山失守后的沉寂,再由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发展到极致而后又归于平静,直到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红色旅游业的兴起,井冈民俗文化才又一次形成了发展的小高潮。正因为井冈民俗迈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子,所以,井冈民俗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或自然消亡或链接不上而显得单一。一些旅游行业在弘扬民俗文化中尽管也出了力、想了不少办法,也收到了好的效果,但一些经典的展示场所或因选址不当或因未被政府纳入旅游区统一管理而单打独斗,继而惨淡经营;更有一些单位只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只求一时经济效益的获取,没有长远发展规划,从而导致民俗文化没能发挥出影响力。如以客家居民最为集中的下七乡上七村曾推出以客家饮食文化、舞龙和漂流娱乐活动、结亲仪式等为主的具有井冈民俗风情、能体现井冈民俗文化特色,曾吸引很多游客参观和体验的旅游项目,因水源受影响,再加上前两年“井横”公路的改造及其它种种原因,最终丧失了阵地。而井冈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岁月·井冈山》因成本高、票价贵,无法满足多数游客的要求,曲高和寡,社会效益不明显。

     现在随着通讯网络的完善,电视娱乐媒体的发达,休闲方式的更加丰富,年轻人和传统文化接触面不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俗文化的表现力,但从游客企盼的眼光中来看,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仍有相当的“激情”,井冈民俗文化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窃以为,要让井冈民俗文化更出彩,更有卖点,首先要继承传统民俗中的精髓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其次,更重要的是让井冈民俗的内涵有所扩大、创新、发展,将其引导我们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上:由追思过去,启迪未来;由继承光荣传统,展望美好生活;由体验纯朴民风,开阔豁达心胸;由尊崇敬老爱老,关心关爱他人。除此之外,还应将其与我们井冈红色文化进行整合,让优秀的井冈民俗文化与井冈红色文化和谐共处,从而使其交相辉映。总之,要在继承民俗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特性,并为它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值得欣尉的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已完成茨坪毛泽东旧居情景再现工程、黄洋界保卫战也将通过3D电影的表现形式予以再现的情况下,今年还将在小井红军医院和大井毛泽东旧居等旧居旧址实施“情景再现”工程,此举必将更好地展示井冈风俗民情。借此机会,笔者斗胆建言,能否在大井的情景再现中增加一些能体现客家人尊师重教、崇文尚武的陈展?如展示一些当年客家人的学文习武的场景,或增设《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书籍,并辟出书舍、学堂;或增添梅花桩、沙袋、棍棒、九节鞭、刀具等练武器材,既可让观众感受当年井冈客家人图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可让游客在体验、互动中增强井冈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版权所有 井冈山红色大本营培训中心

地址:井冈山市茨坪中心区
电话:0796-6550118 传真:0796-6550525
手机:15807969201 13755688643 15979678327
QQ:475912097 529416584
赣ICP备17009685号-1

扫描最新优惠
手机随时咨询